烟台晚报烟台街:60 年时光里的估衣街故事
请点击上方蓝色字体来参观烟台街
20世纪60年代初,我们家从海阳县(现海阳市)搬到了烟台,也就是现在的芝罘区,住在当时胜利剧院和新世界商场相连的古宜街。
6岁那年的一个傍晚,我站在家门口的大街上,望着天空中落日的余晖,想着,我60岁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?好快啊!一晃60年过去了,我今年66岁了。回想起我住在古宜街的那些日子,仿佛就在昨天。
贵义街勤俭巷1号
那是1961年,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刚结束。父亲王宏仁从海阳县政府调到烟台日报社,住在青年路广播站的一间办公室里。几个月后,全家坐着人力三轮车,搬到了东太平街一个老院子的二楼。住了一年,父亲有了稳定的工作,买下了贵医街勤俭巷1号。
原来叫太平胡同,文革时期红卫兵觉得太平胡同不太平,就把它改成了勤俭巷,不过1961年文革还没开始,社会安定祥和。
以前,贵义街很热闹,卖衣服、鞋帽、糖果的都有,我记得有一户刘姓人家,专门用老红木做烟斗,生意很好。从阶层上看,我们街上好多家庭都是小本生意。
离我家几十米远的地方有一家公私合营的餐馆,叫兴顺饭庄,他们的鲁菜很正宗,但是一道菜都要两块多,价格比较贵,所以我家很少去那里吃饭。
我家往东50米,有一家烟台餐饮服务公司开的中餐馆,是专门教年轻人当厨师的培训餐馆。因为厨师都是实习生,所以价格实惠,平均一块钱一个菜。每周总有一天,妈妈会给我两块钱,让我买两个菜,一般是红烧肉片和酒酿鱼片。两块钱两盘,盛满白鱼片和肉片,装进饭盒带回家,全家人就着这两道菜吃馒头,饱饱的。爸爸有时也会拿出自己酿的药酒,喝上几口,很是惬意。
从实习酒店往东走50米就是群众剧场。里面是一大片平坦的灰砖地面,前后摆放着五十排木椅,连在一起,前排较低,后排逐渐升高。最后一排椅子的腿有一米多高,但一点也不影响视线。1963年,剧场成为危房,不再对外演出。在此之前,我有机会在里面观看过两场演出,其中一场是京剧,另一场是吕剧。当时我读小学二年级,只看到演员们漂亮的服饰,却不知道正在上演的是什么故事。
群众剧场对面是政府设立的第三食堂,这里的大锅饭菜很受欢迎,人流很多。第三食堂的墙边是烟台市第一剧场,又名胜利剧场,原名丹桂剧场。剧场里有时放电影,有时演京剧、吕剧,每到晚上剧场门口都挤满了人。小孩子没有票是进不去的,就在剧场门口玩耍打闹,一周有三五天都要去。
有一年,相声大师侯宝林来烟台,在胜利剧场表演相声。那天晚上人太多了,孩子们都眼红不已。大一点的孩子就爬在第三食堂的墙上,想翻过墙从后门爬进剧场。几个十几岁的孩子身手敏捷,已经爬上墙,跳进剧场。至于我,脚下有十几块砖头,手已经够到第三食堂的墙了。我想了很久,想起父母的教诲“不知深浅,莫要跳水”,就没敢爬墙。
我又偷偷摸摸地来到正门,希望能弄到票,偷偷溜进去。在那里呆了十几分钟,就看到先前偷偷溜进剧院的那几个家伙被“揭穿”了,被剧院工作人员拖了出去。孩子们一点也不在意,一阵开心的笑声过后,又开始玩耍打闹起来。
我确实做过销售员
胜利剧场往前50米,马路西侧天后宫旁,就是新世界商场,是当时烟台最大的商场。据说该商场建于1928年,完全仿照天津劝业场,设计十分巧妙,共两层,中间有天井,上面有平台,共有100多间房间。
顾客从东门进,先到自行车、推车等五金产品区,然后一个个进去,一个大厅分成好几个门,每个门卖一种商品,走到西头,全是卖糕点、糖果的柜台。我站在柜台边,看着穿着白大褂的营业员熟练地把糖果装箱、称重、收钱。我咽了咽口水,心想,什么时候我也能成为营业员,抓起两块糖果随意吃,那该有多好啊!
几年后,我其实也当上了营业员,不过是在烟台蔬菜公司解放路菜店上班,那也算是个大菜店了。
我先在调料组干了两个月,卖酱油,又在肉食组干了两个月,当时我16岁,早上5点起床,和朱师傅从菜店拉大车去建昌街屠宰场拉猪肉。
朱师傅五十多岁了,身体很结实,只上过三年小学,文革时因为开玩笑差点被打成反革命。他被派去拉猪肉,也就是劳改,但他每天都很开心,干劲十足。拉猪肉、卸猪肉、打扫房子,干得很卖力。因为早上五点开始干活,所以早上十点就能回家。猪肉七毛钱一斤一分钱。吃肉还是奢侈的,但朱师傅每两天买两两肉,售货员能给他秤个高高的头,他会去菜组买点菜回家让老婆给他做面条。
我16岁刚到杂货店时,瘦骨嶙峋,体重只有90斤,但一块猪肉就有80斤重。我只能和朱师傅一起抓住猪的两条后腿,抬起来再从车上扔下去,干一会儿,腿就会发抖。这一车猪肉有20块,重达1000多斤,朱师傅一口气能把它从建昌街拉到解放路,至少有3里路。我只能在后面追着,看着肉不从车上掉下来。到店里时,我已经气喘吁吁,卸了三四块肉后,我就抬不动了,只好休息一会儿。
肉组组长卢先生是个四十多岁的壮汉,二话不说,就和朱师傅一起把肉全部卸了下来。这个活我只干了两天,就去柜台卖猪肉了。
后来我就想:我那时候吃得好好的,怎么就长不高呢?有时候我就想,可能是因为吃糖太多了。我家对面有一家李姓人家的糖果店,前有店后有厂,临街的三间房里卖糖果。后面有个大院子,大锅里煮着糖果。糖煮好的时候,整条街都飘散着糖果的香味。我经常去他弟弟家拿点糖果。可能是吃糖太多了,吃得少了,身体也变得虚弱了。我16岁就戴上了眼镜。那时候不像现在,同龄人中很少有人戴眼镜。
多么热闹啊
我们这条街延伸出去的街名都很好听,很有内涵,贵义街往北有品志街、桃花街、北大街,往南有致远街、兴隆街、花贸街,花贸街往外就是旧社会有名的花柳巷“四拐弯”。
作为妓女聚集地,四道湾的房屋建筑形式奇特,一进一出,院落相连,每个院落犹如一个微型四合院,形成四街八巷,犹如迷宫。解放后,这里成为居住区,南面的主要街道即现在的南大街。
这些街道的路面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军阀刘震年在烟台当政时修建的,用水泥和鸡蛋大小的鹅卵石混合铺成的。这种路面非常坚固,丝毫不逊于现在的水泥路,但每条街道都很窄。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城市改造,才用重型机械将这些街道的旧路面挖开。
胜利剧院附近是市区最繁华的地段,除了新世界商场和天后宫,街上还有一家国营饭馆,叫东方红饭馆,是一栋三层楼的建筑,气派非凡。东方红饭馆旁边,有一条马路,一直向东延伸到很远的一个煤厂。这条路上,每逢周六、周日,从早上五点开始,小摊贩就聚集在这里卖吃的。用烟台话来说,他们卖“包子、饺子、面条”,什么都有。当然,也有卤菜,整条街上,三四户人家支起一个小扁锅,做卤菜。
记得第一家卤菜摊旁边,有一位做皮影戏演员的河南人,站在天天渔港的拐角处,支起一张一米高的方桌,桌上放着一个一米见方的箱子,箱子上盖着一块有花纹的布,箱子正面有一个圆洞,往洞里看,可以看到幻灯片。他操着浓重的河南口音喊道:“快来看!北京定陵地宫十二景!”不一会儿,孩子们就围在他身边,有些大人按耐不住好奇,花了十毛钱凑上去看看。
皮影戏对面是黎明书店,三十多平方米的房子里,摆着五十多个小板凳。花两毛钱可以在店里看一上午书,也可以租书回家看。店主是个五十多岁的中年男人,留着一头黑发夹杂着白发,戴着一副老式眼镜,穿着洗白了的蓝色中山装。待人接物很文雅,说话很有礼貌,生意很好。1966年“文革”开始后,书店彻底关门了,书店老板也不见了踪影。
黎明书店东侧,新世界商城对面,有卖文具的、蛋糕的、衣服的、药品的、拔牙的、修钥匙的……夏天还有卖冷饮、冷食的店铺,店铺多达几百家,热闹非凡。每年十二月,烟台周边的农民都会开车来这里购买年货。
在我还不懂悲伤滋味的年纪,就见证了这里的繁华。那些场景,就像我古宜街的家一样,令我难以忘怀。那些岁月定格在少年的记忆里,永远鲜活。
你可能还想观看:
《我和志富》征文活动
芝罘历史悠久,山海秀丽,名人辈出。为宣传芝罘、写芝罘,烟台晚报社和芝罘区文联联合举办了“我和芝罘”征文大赛。征文题目限散文(2500字以内)、诗歌(40行以内)。征文大赛结束后,优秀作品将由国家级官方出版社结集出版。征文邮箱:请注明“我和芝罘”文案及作者姓名、联系地址、电话、银行卡账户等。
来源 | 烟台晚报
编辑 | 王欣评论 | 徐少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