腾讯自制纪录片风味原产地·潮汕:小而精的潮汕美食之旅
这部由腾讯出品、于2019年2月播出的纪录片《风味原点:潮汕》,是了解潮汕地区美食的最佳选择。
海报
它少了陈小青《味源》“四海皆寒暑”的气势磅礴和绚丽,而是取了“小而精”的风格。
重点讲述潮汕地区的美食。
从潮汕牛肉火锅、刺身、腌蟹等主食,到米粉、牛肉丸等小吃,再到鱼露、南姜、橄榄等调味品。
总共20集,每集10分钟,讲述一个不同美食的故事。
故事的长度意味着它没有太多的废话,而且虽然文笔一般,但只是简单地围绕着食物展开,很少涉及爱情或者器皿艺术。
“经过40分钟的冷冻,颈部的脂肪凝固了,颜色呈深红色,肥肉和瘦肉的比例适中。”
这很稳定。
这几年涌现了太多的美食纪录片,很多都走上了歧途,不再聚焦美食本身,而是触及一些中国人的家庭情感,甚至发展到牵强附会的地步。
有些只是简单地使用锅碗瓢盆的广告,例如“舌尖上的中国3”。
《味之本·潮汕》回归美食纪录片的初衷,讲美食、拍美食,这也是它在豆瓣拿到8.5分的根本原因。
来自豆瓣
而且它的食物照片拍得真好。
很多微距镜头。
牛颈肉呈大理石纹路,色泽晶莹剔透,隔着屏幕都能闻到脂肪细腻滑润的口感。
在显微镜下观察,牛肉片色泽如玉。
生鱼片的镜头更是精彩。
生鱼片
享受美食,最奇妙的就是细节。
比如第二集的鱼饭,富含胶原蛋白的鱼皮在海盐的作用下,与汤汁、油脂融为一体,自然冷却后凝固成胶状。
这层果冻到底有多诱人?慢慢看你就会明白。
再加上清脆的声音,隔着屏幕都让人垂涎欲滴。
更何况,多个慢动作镜头的细节冲击着视觉,光是剥开鱼皮就已经很诱人了。
鱼肉的特写,进一步印证了文案的描述:“细长、肥美、柔嫩、鲜甜”。
蟹肉的绘制、酥饼的缓慢切割以及微距下的丰富细节,最大程度地呈现了食物的美感。
蟹肉
腐乳酥饼
无愧于文案中的“通体酥脆”、“口感酥脆”、“馅料饱满丝嫩”、“丝滑嫩滑”等字眼。
这使得大家在观看这部美食纪录片的时候,能够有更深刻的感受,图文相得益彰,避免了“岔口”。
什么是“丝滑顺滑”?让我告诉你
除了拍摄精美的美食之外,每集还展示了特定美食的各种形式和组合。
比如第10集就有各种各样吃年糕的方法。
干炒粿条、炸糕粿条、湿炒粿条、客家包扁(客家人称“粿”“扁”)、粿条汤等。
炸糕
最诱人的包子
随着时代的发展,更多的“粿制品”出现。
芋头糕、水晶糕、鼠尾糕、红桃糕等款式时尚、精美别致。
水晶蛋糕
老鼠歌蛋糕
在潮汕揭阳市同坑,米线细如粉丝,可穿针引线。
再比如第16集的南姜,南姜是所有姜中水分含量最高,气味也最复杂浓郁的,有鲜姜的辣味,有沙姜的清香,还融合了丁香、肉桂、胡椒的香味。
它的吃法也多种多样。
良姜粉炸糕、良姜鸡、良姜汤。
高良姜鸡
影片还展示了一道古老的南宋菜肴——甲鱼蒸羊肉,并用高良姜重新制作而成。
甲鱼蒸羊肉
《风味原点·潮汕》以细微、无声的方式呈现了潮汕的风土人情文化。
每集节目都有食客品尝美食和观看餐厅烹饪的镜头。这些餐厅大多是路边店,食客们经常坐在户外。
这些看似不经意的过程镜头,却不知不觉地传达出了潮汕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哲学。
宵夜的流行,喝酒、品茶、围着美食聊天,这何尝不是一种慢生活呢?
美食的传承与发展,展现了潮汕人的活力——创新、包容的思维。
例如第17集,随着航运和渔业的快速发展,生鱼片的种类也变得多样化。
除了传统的草鱼、本地海鱼刺身外,还有象蹄刺身、虾刺身等等。
项八胜
虾
对传统的坚持让许多地方风味得以传承。
比如颜值相当高的潮州陈饼,在大街小巷的糖葫芦店里随处可见。
制作过程依旧汁水满满,屏幕上满满都是诱人的香气~
例如用古法制取的鱼露在潮汕人心目中的地位,可以用一句话来解释:
在潮汕,厨房里也许没有盐,但一定会有鱼露。
鱼露具有去腥、增鲜、增色的功效,是潮汕菜肴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。
随着需求量的增加,传统的自然发酵法逐渐被锅炉蒸煮法所取代,形成规模化批量生产,继续活跃在当地百姓的餐桌上,甚至远销国内外市场。
鱼露
从这个角度来看,创新与坚持往往是相辅相成的。
除上述美食外,还有广泛使用的橄榄调料、益母草小菜、普宁豆瓣酱、擂茶菜、蚵仔煎、萝卜干……
看这部纪录片,能真切感受到潮汕美食的丰富,从主食、主菜、配菜到调味品、小吃、凉果,从陆产到海产,潮汕都有自己的小众特色。
美食本身体现了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,善于美食的潮汕人一定也善于生活。